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进阶路径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及双一流建设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面临着重大的战略需求,交通运输行业的运力结构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方向发展。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将人才培养模式由现行的理论知识传授型转变为素质教育与开拓创新培养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师的能力培养要求、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数量需求与综合素质要求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要求单一学科背景、专业技能熟练向多学科背景、综合思考方式转变。在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索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专业特点,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应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几方面逐步进阶。
一、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及双一流建设背景
工程教育认证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评估,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1],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主要基础。 我国从2005年开始在本科层次逐渐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业已形成规模;自2014年10月起,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教育认证试点领域之一;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国,标志国内的本科工程教育认证已整体走上国际舞台[2],并推动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可以面向现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中国高等教育真正走向世界。
为主动应对新工业革命和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教育部于2016年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2017 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在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模式下的市场需求下,对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并开展“新工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3]。新工科的“新”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的工科专业,另一个是工科新的要求,对于交通运输类专业而言,主要着眼于后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
“双一流”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简称,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根本评价依据与核心支撑在于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投入与产出,紧跟时代发展,以交通强国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对接国家、地方、行业重大战略需求;校级一流——省级一流——国家级一流——世界级一流是一般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双一流进阶路径。
二、师资队伍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国内设置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50多所,只设置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点的学校约40所,同时设置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硕士点的学校有20多所,各院校发展历史与层次不同,师资实力亦良莠不齐,其办学理念、师资配置、学生就业、继续深造等情况差异较大。
一线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力军,在双一流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众多因素中首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学术背景、数量结构应能支撑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须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工程背景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能深刻把握大部制一体化交通与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与发展方向[4]。人才梯队建设上,坚持引人、育人、人尽其才并重,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特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教师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专业或已取得专业岗位资格,有明确具体的科研方向。在“四有好老师”的大框架指导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整体上应具备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专业化、创新型等特点。
三、教学的投入与产出
教学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一流课程是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本科生培养以课程为主,在课程建设上遵循《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课程体系设计应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发挥教师特长技能。课程体系包括学分设置、教学模块设置、课程安排及教学活动四个部分;其中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以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两个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例,依据我国本科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交通运输类专业补充标准,对于专业基础类课程,交通运输专业应包括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交通运输工程导论、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商务、交通运输经济、交通运输安全、运筹学、供应链管理等知识领域;交通工程专业应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导论、城市规划原理、交通设施勘测设计、交通工程学、智能交通与控制、道路工程、交通系统分析、智能交通与控制、计算机辅助交通工程设计等知识领域。对于专业类课程,交通运输专业应包括旅客运输组织、货物运输组织、交通枢纽场站设计与运营[5]、行车调度指挥,以及结合各校自身办学特色设置体现不同运输方式特点的课程,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6]、铁道概论[7];交通工程专业应包括交通设施规划、交通组织、交通运营等方面的知识领域,具体如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公共交通等内容。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自建国以来第一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此为依据,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相长,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先进的基于OBE的反向设计原则与启发式教学模式[6][8];探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规律,构建基于OBE理念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集中在毕业设计这一阶段有更加明显体现与客观实质要求:依据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分为考研升学(这一群体有更高层次的学术追求,毕业设计应偏向于学术理论研究型),参加就业(这一群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设计应偏向于应用型)。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方式方法的客观合理性,能否起到激励各层次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对教师授课的评价,对于中级职称教师,在一定课堂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质的保证,应以寓教于学为主,寓教于研为辅;对于高级职称教师,通常所规定的额定的课堂教学工作量要求不高,有条件实现100%的高质量水准授课,应以寓教于研为主,寓教于学为辅。学校的产品之一是毕业生,教学评价的另一方面是毕业生近五年内的发展状况评价,一个人无论经历多少年的学校教育,终归是要走向社会的;诚然,学校无法左右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但在一个良性的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系统中,从社会选择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讲,评价一个教育系统成败的关键指标之一在于同等用人需求条件下,硕士、博士研究生应该比本科生、硕士生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接纳,否则意味着更高层次阶段的教育是无效的过度教育,是对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科研的投入与产出
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高校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往往还要承担科技创新的重担。学术的初心在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科研方面首要的是把握学科最新前沿。科研的渠道之一是做科研项目。但在科研项目申请及完成上,往往需要有人脉资源,如项目团队的组建等;另一方面,能否100%保质保量如期完成项目课题存在风险,以及项目申请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规避的风险,可能成为项目申请的制约条件。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项目申请,况且各级各类的项目蛋糕总数是有限的,在庞大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申请成功,即使申请了还有一个命中率的问题。
从科研经费资金流的角度,项目申请属于基于前评估的先投入后产出型,而对于学术论文、专利、软著等成果的奖励属于基于后评价的先产出后投入型。两者各有适用性,比如有的学科因购买实验仪器设备等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可采取申请项目的形式取得经费支持;而有的学科只需一部电脑一台打印机即可开展科研工作,无需通过前期申请项目取得经费支持。同等条件下,如果没有项目经费资助,仍可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可能更能说明一个人的学术造诣,应加大后期奖励力度。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在前期科研产出上各类科研项目级别、经费支持额度、在职称评聘考核中的权重等应合理化。
五、学科建设的投入与产出
学科是大学实现其功能的核心载体,大学学科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组织起来的专门的知识体系;根据科研发展要求所建构的知识范畴;根据社会服务需要所划分的工作领域[9]。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着知识和智力支撑,是“双一流”建设项目之一。学科建设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契合点,以学科建设为基本点有助于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一个好的大学的良性治学氛围应该是既不排斥教学,也不排斥科研,更不会将两者对立起来,让教师教书育人的同时,亦有充足的精力投身于其所热衷的科学研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平衡,进而营造利于学科发展的氛围。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将使交通运输系统在新时代奋力开启新征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科建设要把握交通强国建设的契机,夯实学科基础,从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社会服务三个维度打造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科发展平台,服务国家、地方、行业重大战略需求,使学科融通、产学相通,瞄准国际前沿,突出科教融合和产学研结合,面向未来培育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交通建设管理人才,逐步进阶为一流学科专业。
六、结束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进阶,需要梳理、了解、认识专业建设现状,对标国内与国际一流,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专业层次。新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面对新形势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双一流大学不仅教学、科研、学科是一流的,其管理和服务更是一流的:管理上应坚持制度与选人用人的科学性,高级管理人员,应有远见、敢担当、有大局意识、领导力强、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普通行政人员,踏实肯干,注重效率,职业素养好,服务意识强,各级技术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应精于业务,而非精于权术;全职教学人员,潜心教学、科研与服务,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师资队伍建设与引人、选人、用人上,往往也体现了领导的眼界、学识与格局。一流交通运类专业学科建设,同其它学科专业建设一样,应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社会服务三个核心议题,立足国家,在服务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成就一流的高度,放眼世界,主动置身于世界高等教育的坐标系中认识世界一流的内涵。
- 上一篇: 智能写作辅助系统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挑战 2024-11-01
- 下一篇: SolidWorks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