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9-8852 | 国内刊号CN:12-1319/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高校开设历史类课程方式探索-以中医药院校为重点

2021.08.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20165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这一问题具有相对的普遍意义,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教育,有责任有义务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普遍提升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课程与训练。

历史教育在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思考能力的培养、历史意识的熏陶,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开设大学历史类课程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奋斗,缔造了祖国今日的发展之基。自冷战格局结束后民族问题和分裂与统一问题开始影响一些国家,我国也概莫能外。进入21世纪以来“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一度猖獗,制造了一系列暴恐事件;台湾地区“台独”政党上台,“去中国化”“修改课纲”,将中国史定位为“东亚史”,台湾史定位为“本国史”,妄图从历史观上分裂国家。2014年以来香港接连发生挑战法制和中央权威的暴力活动,甚至妄图搞“港独”,严重冲击一国两制。部分高校学生,受到“皇汉”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侵蚀,挑动民族对立。这些现实问题都有其历史原因,如若想治好病,需了解清楚病因一样,只有深入学习理解其历史背景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更好地理解国家采取相应措施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社会上影视文艺作品良莠不齐,各种“戏说”“穿越”“宫斗”乃至以“正剧”名义胡乱编造历史的文艺产品充斥各种文化平台。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以“正说”“揭秘”等方式侮辱先贤,侮蔑烈士,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有很大的冲击。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年受到分裂势力扭曲的历史观宣传后,投身暴恐活动;同样一部蒙元史,因为境外国家及其史观的解读,对元朝是我国历史不可分割一部分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间断的历史认知产生干扰,使得一部分学生竟然认为“元朝非中国”,进而认为“元清非中国”。如果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进行引导,会引起对国家和民族基本认同的影响。

纵观当代中国学生的历史课程体系,主要是初中阶段的历史课是较为完整的进行通史普及。进入高中阶段只有文科生继续学习作为高考“文综”之一的历史课内容,而理科生则基本不学或只在会考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进入大学阶段后,理工农医科专业的学生可以说基本不再接触通史类历史课程,只从专门史的角度介绍一些历史知识,比如《中国医学史》。即使在人文社科等专业内开设历史类课程的也较少,哲学文学专业的学生不学中国史,国际贸易国际法的学生不学世界史。这种大学历史课程教育的空白,再结合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教学方式,就使得当代大学生无法拥有系统、完整、科学的历史学习过程。

二、关于开设高校历史类公共课程的方式探索

国家根据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逐渐根据需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等必修公共课程来加强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素质锻造,如果将通史类课程的开设作为塑造正确历史观、以立德树人的高度来认识,从国家层面开设通史类历史课程是可行的。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想法。

(一)通史类课程设置上须具有公共必修课的性质

结合笔者在校开设历史类选修课的情况,真正热爱历史、愿意学习历史知识的学生为少数,大部分学生选择历史类选修课仅是为修学分。课程多次因学生选课人数不够而被迫停开。况且在一些医学理工类院校,具有历史类专业背景的教师数量微乎其微。即使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任课老师很多并非历史专业出身。显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走公共选修课进行历史素质培养的道路是很难走通的。只有通过走必修的公共课道路,从政策层面进行安排,由历史类专业教师进行讲授的道路才可以进行。课程名可以定为“大学历史”或“国史教育”、“世界史大观”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课程设计与教学环节,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史学范式为路径,实现对大学生科学历史素养的培养。

(二)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及时限上要有灵活性

作为大学历史类公共课程,应结合时代需要不断充实教材与教学内容,以导向正确、视野广阔、深度适宜为目标,根据学校类型和专业性质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医学理工类专业,由于学生平时课业任务较重,可以只开中国通史类课程,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课业量相对较轻,可以增加历史类公共课程的内容与时长,在学习中国通史的同时根据需要加开世界通史。课程上课时间不建议集中在一两个学期突击讲完,而可以大一到大三根据专业性质合理分配,综合每学期各专业课业量或分散或集中。而教材可以根据本地区和各专业类型特点进行编写,不同类型的专业使用不同类别的教材因类施教,并设置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和学分计算方式。

(三)在基本课程的内容要有原则性和偏重性

无论对何种专业类型的教材,对于中国历史的教育是核心内容。而且这种通史类教育不能是类似初中历史浅尝辄止,而应以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元一体的奋斗史,以维护统一、民族团结为主旨,塑造正确国家认同为目的进行编写,尤其是与当代社会问题联系比较紧密的历史内容,如边疆历史(如西藏新疆南海)和港澳台等历史应以正确的史观进行重点阐释。

(四)注重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政策课和历史类选修课的互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政策课可以成为历史类公共课程的好帮手与好伙伴。大学历史类课程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缺乏的世界史、古代史等领域的内容进行补充。而形势政策课可以在介绍国内外时政热点(如叙利亚内战、朝鲜核问题等)时加强介绍相关的国别史和专门史知识。三者联动互补,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和世情,从而更坚定对我们党和政府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应注重引进具有历史专业背景的教师,鼓励其开设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并采取措施保证其开设率,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五)中医药类院校应加强东亚历史文化相关内容的讲授

中医药院校是以中医药专业为主的专业性院校,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和东亚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院校性质和专业学科特质,文理兼收的学生来源,使中医药院校具有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紧密联系的先天优势和氛围,中医药文化已经渗透至从古至今的中华汉字文化圈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是紧随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汉传佛教)之外另一个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中使得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类学生反而缺乏全面系统的中华及历史文化教育。中医药院校应利用中医药文化的特殊及优势,并以其为重要纽带,在历史类公共课程中增加中国及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交往历史或专门开设东亚文化圈类历史课程,同时介绍相关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内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历史文化与中医药专业教育全面融合,培养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中医药人才。

教育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