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视域下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多元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将多元文化视角充分融入课堂中,进一步地落实教学改革和创新,学生参与积极性更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在多元化视域下,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以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高校英语教育应融合多元文化内容,丰富教学素材,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
从教的层面来看,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学的边界,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专业的理论内容,而是开始借鉴其他优秀的文化内容,把优秀的文化内容作为教学素材,供学生们欣赏。 这样做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设计,让思想政治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这些变化加深了思想政治教师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加深了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也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政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些内容为思想政治教师革新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案例。 通过革新教学方法,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先进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提供多姿多彩的思想政治教学。
从学的层面来看,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也大大拓展了高校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不同地域的文化,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准确认识不同制度下的文化特点。 在接触这些多元文化内容的过程中,高校学生们的认知领域得到了极大拓展,他们对外界思想道德现象的认知将更加敏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刻,他们的智力水平和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价值参照物,学生们可以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指导下,选择与自己的审美趣味相符的文化内容,尽情地漫游在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内,他们将会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形成独立的人格,也将会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科学地看待周围事物的变化。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1.利用信息技术,如5G、人工智能等,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探究式、合作式学习。
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引发社会变革,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也必然会引发教育界的动荡和教育教学范式的变革。目前,5G、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正以其革命性的力量对教育教学进行生态重构,要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能真正适应信息时代这一新生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外语教学也需稳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如何在信息时代这个新的生态环境下进行改革和创新,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应对挑战的重要课题。要完成好这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首先科学定位信息时代这一新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明确当下大学英语教学对实现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重大意义,其次要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新生态中呈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高质高效地去履行信息时代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一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职责。当前,全球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加速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客观上要求信息技术与我国高等教育有效融合。
我们需要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便更好地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的时代价值。
2.课程体系的构建:构建综合性大学特色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包括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研究性跨学科课程以及通识类跨学科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英语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深化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必须大力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构建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混合式教学的外在表现是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实质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多种教学模式的整合,更是先进教学理念的融合,根本目的是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建设“一流课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质量人才,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要加强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建设,全面落实课程思政,为新文科建设贡献力量。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培养中华文化传播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文秋芳认为,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既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外语教材是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材料来源,其呈现出的中华文化应遵循文明互鉴、异同交织、识今通古的基本原则,并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多元文化,助力学生提高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明互鉴。担当外语类专业新使命进入新时代,外语能力既是国家的软实力,又是硬实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为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加强教师发展:以高质量教师为目标高质量教师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赋予教师的一种重要角色身份,体现了国家、社会“他者”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教师已经成为关系教学改革成败的 关键因素。高质量教师如何养成呢?
笔者认为,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各个角落,教育教学数字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一背景,教师作为教育和数字技术之间“双向依附”的桥梁和关键环节,已经转变成移动互联网新型课程的研发者、资源的分享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评价者。
拥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灵活、有效应用先进的信息手段与教学深度融入、合理利用优质的慕课资源和网络视听资源、利用各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教学助力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中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加强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展自身的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数字素养意识和能力,朝着高质量教师发展的目标前进,不断助力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数字化进程。创新学习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知识构建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整合碎片化时间,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手机微信、各种学习APP等工具,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主动地获取信息,以批判性的视角自主分析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从而构建个人化的知识体系,并能有效地迁移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教师和同伴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共同研讨、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构建能力,实现知识内化,并持续助力学习目标地实现。
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评价其文化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应试型向应用型转型,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课程教材建设到教学模式改进、从教学评价到考试测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学习者差异较大、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教学资源不足等现实原因,大学英语教学距离学以致用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不可否认的是,应试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关注。因此,系统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与规律、寻找并发现社会与高校对于学生外语能力的现实要求、分析制约和影响学生外语能力提高的因素、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已成当务之急。比如,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就应该考虑外语能力核心素养问题,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还需要提高科学素养,提升大学生专业学习国际化的适应能力,从而为今后工科专业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做好准备。
从技能型向复合型跨越随着全球化日益推进,以单一的语言技能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向专业型范式转型的挑战。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外语人才规划强调的是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这种工具范式的优势在于,便于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具有一般通用性语言沟通与交流能力的人才,但是随着国家对外语能力需求的不断增长,这种技能型范式在有效性和实用性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上世纪90年代末,外语教育“费时低效”问题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1996年6月,在中南海召开的外语教育座谈会上,李岚清同志就我国外语教育和外语改革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的总体外语水平不但不如发达国家,如德国,也不如许多发展中国家……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很多学生经过8年或10年的外语学习, 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五、结语
通过这些改革探索,高校英语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时代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扎实语言基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 上一篇: 中国文化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影响 2024-09-12
- 下一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思政”教改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20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