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9-8852 | 国内刊号CN:12-1319/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搭建“支架”:指向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策略

2024.05.1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发展他们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 2020)。听说课是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听说课既涉及听的输入,又涉及说的输出,离不开思维活动。

听说内容与学生的英语水平、生活经验与理解水平不协调,某种程度上会制约他们的思维发展。在英语听说教学实践中,由于英语水平的不同,生活经验与理解水平的差异,学生经常存在学习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搭建一些“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话题、听懂语篇、展开对话,促进其思维的整体性、流畅性、创新性和批判性,从而使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地。下面,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阐释。

一、搭建主题支架,激活整体思维

搭建与听力文本内容相关的主题支架,能够激活学生的主题图式,丰富他们的相关认知,减轻其对完成听力任务的焦虑,激发其听力理解兴趣。

(一)搭建背景支架,激活主题图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设计活动前,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他们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年龄特征、思维特征等,搭建适当的背景支架,填补其知识空白,让其思维更全面,加深对听力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3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 时,考虑到学生比较缺乏互联网相关知识及不了解下定义方式,教师搭建了以下两个背景支架,帮助他们丰富知识,促进其思维发展。

“支架”1:呈现各类应用图标,提问全体学生:

Q1:What APPs do you often use?

Q2:Which APP will you choose if you want to chat with people online?

Q3:Which APP will you choose if you want to search for some information?

Q4:Which APP will you choose if you want to write articles or post photos?

Q5:Which APP will you choose if you want to stream videos and music?

“支架”2:呈现问题答案后,对每个名词进行定义。

分析:让学生借助“支架”1 了解APP 相关知识,丰富相关知识,激发表达动机,为下一步听力理解作好背景支撑;“支架”2 让学生尝试下定义,思考下定义的方式,从而使其思维更全面,促进听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搭建情境支架,带动主题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主题语境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意义语境,学生对主题语境和语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教育部 2020)。在设计活动前,教师要研究单元主题语境,分析通过本堂听说课的学习,学生应理解什么概念,听懂什么内容,理解哪些表达的功能,编某一主题的对话。每堂听说课都有一个话题,隶属于某一个主题语境。教师在听说课的教学开始阶段,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关联教材的情境支架,能够激活他们的已有知识和技能,使其体验主题意义,进行更全面的思维,深化对本单元话题的理解与思考。

例如,在讲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2 Morals and Virtues 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时,考虑到学生对moral dilemma 的内在感受不足及听前与听中任务相脱节,教师搭建了以下三个情境支架,帮助他们深入体会,促进其思维发展。

“支架”1:呈现有轨电车刹车失灵,快要撞上行人,一个轨道上有一个年轻人,另一个轨道上有5个老年人的图,提问学生:

Q1:If you were the driver,which way will you go?

Q2: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made the decision?

“支架”2:呈现教材插图,提问全体学生如下问题并引入表格(见表1)。在呈现答案时,标红并梳理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词汇。

表1

Q1:What happened?When?Where?Why?

Q2:What are the possible choices?

Q3:What are possible results?(the boy and the old lady)

“支架”3:提问 If you were the boy,what would you do?Why?

分析:借助“支架”1 让学生切身感受两难选择,激发表达动机,初步感知主题词汇moral dilemma,为下一步看图说话作铺垫;“支架”2 让学生调动关于“道德困境”“选择”等的语言储备,引入表格为下面的听力任务作铺垫,降低听力任务的难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对听力文本都有较好的理解;“支架”3 再次把学生带入“道德困境”话题,使其思考面对道德困境时应怎么做,能激发其全面、理性地看待问题,从而使其思维更全面,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搭建结构支架,促进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要求学生梳理文本内涵,理解听说文本的深层内涵。在梳理听说文本的内涵时,要先梳理其结构。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搭建结构支架,引导学生关注对话语篇中一个个言语事件的信息逻辑,推断并分析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言语行为对态度、情感的表示,从而进行深层次听力理解,提升听力水平。

(一)搭建内容结构支架,梳理言语信息逻辑

对话类听力语篇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有一定的规则。萨克斯、谢格罗夫和杰斐逊(Sacks、Schegloff&Jefferson 1974)把这套规则称为话轮转换规则,即发话、反应、反应后发话、打断和独白(转引自李华东、俞东明,2001)。话轮转换规则为言语内容提供了“支架”,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结构语境。学生对内容结构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研究对话的话轮结构,分析通过本堂听说课的学习,学生应理解该对话的结构,并根据对话结构编某一主题的对话。教师在听说课的听中阶段,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关联教材的内容结构支架,能够让无序的对话有序化,让学生的思维更全面,使其对对话文本进行结构化思考。

例如,在讲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Travelling Around 的 Listening and Talking 时,考虑到学生对对话内容结构不熟悉,教师搭建了以下两个结构支架,帮助他们梳理对话内容结构,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支架”1: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支架”2:完成教材任务2 后,让学生关注对话内容,即Opening→Talking about time→Talking about what you prefer→Other information→Payment。

分析:借助“支架”1 让学生整体了解对话内容;借助“支架”2 让学生学习对话内容的结构框架,思考对话是如何展开的,形成结构性逻辑思维,也为后面说的任务作铺垫,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搭建语言结构支架,规范言语信息表达

语言知识是听力教学的基本内容(王笃勤 2010)。语言知识包括语法、单词、词组、语用。在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的运用侧重语用。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分析对话语言的语用知识,搭建语言结构支架,让学生理解特定句子的语用功能,并在编对话时能运用表示特定功能的语言。在听说课的听中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关联教材的语言结构支架,能够让学生深层次思考对话语言的语用功能,使其对对话文本进行深层次理解。

例如,在讲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3 Diverse Cultures 的 Listening and Talking 时,考虑到学生对对话中表达 agreement、surprise、appreciation/interest/curiosity 的语言表达缺乏系统了解,教师搭建了以下两个语言支架,帮助他们辨析和归类,促进其逻辑辨析思维的发展。

“支架”1:教师将对话中表示agreement、surprise、appreciation/interest/curiosity 的表达挖空,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填写。

“支架”2:让学生将挖空的表达根据不同功能归类。

分析:借助“支架”1 让学生写出语言结构,只关注填入的语言在对话中的功能,显性留意这些语言结构;“支架”2 让学生对不同功能的表达进行分类,思考语言结构对表达的影响、语言结构影响语言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语境中思考语言信息表达。

三、搭建任务支架,形成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和方法(梅德明、王蔷 2020)。语言学习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听中问题解决阶段,不同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同,这是一种创新;在说的阶段,学生利用听力中所学内容编对话,这也是创新。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搭建任务支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回答问题,进行对话输出,提升创新能力。

(一)搭建听中问题支架,建构问题新解决

教材在听力语篇部分设置了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文本。这些问题的设置为言语内容的理解提供了“支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设计基于主题意义探索的问题,为主题意义探索提供问题支架,让学生在主题范围内有所创新,对问题有新思考。

例如,在讲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2 Morals and Virtues 的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时,基于单元主题Morals and Virtues,考虑到学生对林巧稚这一人物的个性品质并不十分了解,教师在听中不同阶段搭建了问题支架,帮助他们发现林巧稚的个性品质及对话者的个性品质,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支架”1:If you were the boy,what would you do?

“支架”2:What’s your attitude towards her?

“支架”3:What kind of person is Lin Qiaozhi?

“支架”4:What would happen if Lin wasn’t in the class?

分析:借助“支架”1 让学生作出道德评判;借助“支架”2 让学生形成对林巧稚这一人物的道德评判;借助“支架”3 让学生思考林巧稚的品质;借助“支架”4 让学生思考在没有林巧稚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使其形成创新性思维。

(二)搭建听后问题支架,建构言语新内容

交际是听说课的最终目的。有效开展听前、听中活动后,需要在说中落实。有效的听说课是听说的融合,听中输入,说中内化,并且在具体语境中运用(陈春辉、张景顺 2019)。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搭建任务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有层次地输出,提升其说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因此,说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但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的语言框架内。搭建任务支架,有利于学生逐步提升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5 Diverse Cultures 的 Listening and Talking 时,考虑到学生编对话时对ask for clarification 的表达在语境中的运用不熟悉,教师搭建了以下三个任务支架,帮助他们逐步掌握ask for clarification 的用法,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支架”1:教师提供对话模板,标红ask for clarification 的表达,先理清逻辑,两个人进行“一问—澄清—一答”的话轮。

B:Wise’s birthday is coming.How about buying him some__________?

A:“___________”?Do you mean “___________”?

B:Yes./No,it means_____________.

“支架”2:教师提供对话模板,标红ask for clarification 的表达,两个人进行“一问—澄清—澄清—回应”的一组对话。

A: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 is?

B:I’m sorry.What does________mean?

A:You know,__________—the place to wash hands.

B:Oh,you mean “_________”.It’s right there.

分析:“支架”1 在一组问答模式中进行,可以让学生只关注填入的语言在对话中的功能,显性留意这些语言结构;“支架”2 让学生在更长的对话中创作,进一步熟悉ask for clarification 的语言结构。这两个“支架”为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提供了途径,使其结合听力语篇的内容和功能项目进行迁移创新,为发展创新思维作铺垫。

四、搭建评价支架,发展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综合、分析、评估信息的技能,是一种反思性思维,依据一定标准评价思维,从而改善思维,探究客观事实(梅德明、王蔷 2020)。在高中阶段,教师的干预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冷静、路晓旭 2020)。在课堂上,评价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搭建评价支架,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批判性地看待其他同学的输出,并调整自己的输出,提升分析信息、评估信息的能力。

(一)搭建听的内容评价支架,发展评判问题思维

在听的阶段,教师可提供针对听力内容的评价支架,针对听力内容中的问题进行评判,并分析、评估信息。

例如,在讲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2 Morals and Virtues 的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时,教师提问:“If Lin Qiaozhi didn’t help out,should we criticize her?Why?”,让学生评判“林巧稚是否违背了道德,我们作为大众,是否应批评她?”,以此发展他们评估信息的能力,使其形成批判性思维,从而改善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二)搭建说的任务评价支架,发展评判任务思维

在说的阶段,教师可提供说的内容、语气、语调、语速、肢体语言等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对话,从而改善自己的思维,探究依据话轮展开对话的方式。

例如,在讲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2 Morals and Virtues 的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时,考虑到学生在自己编对话时会忘记表达要同时注意语音、语调、语速、肢体语言,教师搭建了以下评价支架,帮助他们自评和他评对话,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评价“支架”:教师提供评价表(见表2),让学生根据任务及评价表编对话。在一个组合完成对话后,学生根据评价表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

表2:英语听说课学生自评和他评表

分析:借助评价支架,让学生对在听阶段学过的话题词汇、语法结构、功能项目实施进行有效监控,检测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促进其对自我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进行调整和检测,对本堂课所学进行反思、提高和改进,从而发展其批判性思维。

总之,英语听说教学能落实发展思维品质的学科任务。教师适当搭建一些“支架”,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听说话题、理解听说文本、发展思维。在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研究学情、教材、任务,有意识地在听说的不同阶段搭建不同形式的“支架”,以便做到思维的流畅和连贯,让学生能深入地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