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探析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提出的背景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Dewey)在20 世纪初提出“从做中学”,即“从活动中学”的教学理论,他认为学生需要真实经验的情境,从中产生问题,用知识、资料解决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制定及修订专家组组长陈琳,在其著作《辩证实践外语教育途径》中提出符合中国外语教育实践的外语教育理论:辩证实践外语教育途径。他认为外语学习必须全面体现“实践第一”的原则。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其中明确指出: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和表达意义,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多元思维,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教育部 2020)。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及特征
《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教育部2020)。
英语学习活动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学习活动构筑了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的桥梁,并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学习,以及设计有层次、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英语学习活动体现认知和运用维度。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活动观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为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英语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越来越重视,阅读课不再是侧重碎片知识的学习,而是“整进整出”,对文本的深度分析和学习,对主题的探究和理解,既要育知又要育人。以活动为载体的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和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陈金凤 2018)。下面,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改编的“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中的经典名著Peter Pan 为例,从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这三种活动形式出发,分析说明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三、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例析
(一)课前准备
整本书阅读相较小学英语文章篇幅变长,文章内涵变深,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因此,教师要精准选材,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文本,且在课前务必深入研读文本。文本研读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抓手(王蔷、钱小芳、周敏 2019),是英语学习活动观下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达到深入开展的关键。教师可从五个角度、三个层面深入解读和梳理文本。五个角度指文本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及作者观点;三个层面指主题和内容(What)、主题和作者(Why)、文体和语言(How)(符丽雪 2020)。
分析文本时,首先,教师要思考文本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at)。文本改编自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巴里(Barrie)的成名之作Peter Pan,突出了主题“Never want to grow up”,主要讲述了:彼得(Peter)是一个永远不想长大、永远也不会长大的孩子。一天晚上,彼得闯进达林(Mr.Darling)家,教会温迪(Wendy)、约翰(John)和迈克尔(Michael)飞行,孩子们趁父母不在,连夜飞出窗去,飞向奇异的“梦幻岛”——Neverland。在岛上,他们经历了各种冒险,有与猛兽的搏斗,有红人与海盗之间或孩子们与海盗之间的战争。孩子们脱离了成人的监管,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尽情玩耍。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只有当妈妈的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尤其是其中的大姐温迪,开始想妈妈了,在她的带动下,孩子们告别了给他们带来过无限欢乐的Neverland,飞回了家中。后来他们都长成了大人,也忘记了如何飞。只有彼得永不长大,也永不回家,他总是在外面飞来飞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离家庭,让他们到Neverland 上享受自由自在的欢乐童年。
其次,教师要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Why)。从这部作品的写作灵感谈起——来自作者的一次散步。巴里在肯辛顿公园散步时,遇到列维琳·戴维斯(Llewelyn Davies)一家,孩子们正拿树枝盖房子,拿泥巴做点心,扮仙女、扮海盗,玩得很开心。巴里也像孩童一样和他们一起玩耍,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童心童趣,于是由此萌发创作Peter Pan 的灵感。巴里认为每一个人,包括自己,内心深处都珍藏着一份童真,渴望像彼得那样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可以永远留在Neverland 无忧无虑地生活、尽情玩耍,永远不会长大,但迫于现实,又不得不像温迪那样长大,不得不面对复杂、残酷的现实世界。
最后,教师要分析文体特征、语篇结构及语言特点(How)。这是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阅读的名著简写本,故事简洁、完整,情节清晰明了且生动有趣,人物众多且个性鲜明。第1—4 章是故事的开端,达林一家是中产阶级,虽不富裕,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晚上,彼得教会了温迪三姐弟飞行,趁他们的父母不在,带孩子们飞向向往的Neverland;第5—10 章是故事的发展,在岛上,孩子们历经各种奇妙、惊险的冒险;第11 章发生在Jolly Roger 上的搏斗,把故事推向高潮,幸亏彼得及时救助,孩子们才脱险;第12、13 章讲述孩子们飞回伦敦的家,这是故事的回落;第14 章是故事的结局,彼得选择留在岛上,只有他不会长大,一直飞来飞去,而其他孩子都长大成人,也忘记了如何飞,彼得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离家庭,让他们到Neverland 上享受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Peter takes Wendy’s daughter to Neverland for a visit,and then years later he takes her daughter’s daughter.”这部作品开门见山,主题鲜明,在第1 页第一段“All children grow up to be adults. All children,that is,except one ...”,直接点明主题“Never want to grow up”,立马吸引读者的眼球。在叙述故事过程中,反复重现、强调该主题,如第 24 页“...I never want to grow up.I want to be a little boy always and have fun.”第 59 页“... I don’t want to go to school.And I don’t want to be a man.”整部作品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符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英语能力水平。同时,作者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如第31 页“...She flies around Wendy and tinkles loudly:Follow me,follow me. Wendy doesn’t understand but the tinkling voice sounds kind so she follows the fairy.”到这里为止,学生会认为廷克(Tinker)善良、可爱,她可能要带温迪去哪个好玩的地方,完全预料不到后面所发生的一切,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其从被迫阅读快速转为自主阅读。教师让学生尽可能阅读原著,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向他们准确传递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教师不仅掌握了文本的基本信息、内容结构和语言特征,而且探究了文本的主题意义,为接下来的目标设定和教学活动设计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本堂课作为赏析课,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阅读整本书,目的是激发他们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使其初步获取文本信息、培养阅读技能和提升思维品质;引导他们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对主题进行深挖和延伸,在阅读中品味、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基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即在学完本课后,学生能够:观察封面及回答问题,了解本书的文体特征和核心词汇;获取故事发生的背景信息及作者、人物等基本信息;通过完成流程图排序和Story mountain,梳理和概括整本书的主要情节;依据主要人物的语言、行为特点,推断他们的性格特征,并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思考问题链,感知、感悟主题意义;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
(三)教学活动设计
1.读前活动
本课的读前活动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注意、获取、概括等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展示小说封面并询问学生:“What information can we get from the cover?”引导他们感知和注意,从中获取本书的基本信息,如书名、作者、主要人物等。其次,教师继续询问:“What is the type of this book?”并提供了四个选项,有个别单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不影响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推断其含义,形成新的知识。教师提醒学生观察图中彼得会做什么。显而易见,他会飞,而我们不会飞,学生由此推测出本书是童话故事(fairy tale)。以上设问既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又能激起他们对本课的学习欲望。最后,教师让学生阅读第6 页,通过找寻作者的主要信息,完成填表格任务,进一步了解作者和文本,为完成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作铺垫。学生通过找寻故事的写作来源,感知和注意故事的主题,能较快进入情境,也由此引入Peter Pan的学习。
2.读中活动
读中活动是本课的关键部分,以学习理解类活动和应用实践类活动为主,使学生通过感知、注意、获取、梳理信息,概括、整合文本信息,通过不同的工具、形式内化新的知识结构,通过分析、判断、描述等活动锻炼思维能力。问题的设置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对文本主题的探究。
(1)教师展示打乱顺序的六幅图,让学生按故事情节发生的顺序排序。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接着,师生共同确认排序后,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每一幅图,根据学生的水平,每句话均有提示:eg.Picture 1.The Darlings live in________...这一环节设计围绕主题语境,激活学生已知和经验,以直观的方式梳理整个故事的情节,概括和整合情节内容,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目录着手,利用Story mountain(见下页图1),按故事开端(Opening)、发展(Rising action)、高潮(Climax)、回落(Falling action)、结局(Ending)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然后让他们根据Story mountain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整个故事,加深对故事情节的认识,同时帮助其进一步理解整个故事情节,仍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以上学习活动过程自然融入相关核心词汇的学习,在具体语境中呈现新词汇,使学生能根据上下文准确地猜测词义。这种猜测能力也是一种阅读能力,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扫除阅读障碍,并为后面的活动铺垫话题关键词。
图1:Story mountain
(2)教师让学生说出整本书的四个主要人物,同时展示其图片,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梳理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图中双箭头表示双方相互关系(见图2),这仍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如果学生有疑问,可请教教师,教师给予及时解答和适当的指引。学生小组讨论完毕后,在班里相互分享,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说明或表达不同的看法。此环节引导学生厘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他们对故事情节发展的理解,又为其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对主题的深入挖掘作铺垫。
图2:主要人物关系
(3)让学生依据文本对这四个主要人物逐个进行描述、分析和阐释(见下页图3),这一系列活动属于应用实践类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跳读、略读策略,找寻特定场景,根据人物的典型语言、行为特征,可用多个形容词对其进行描述,并分析、阐述理由。例如,有小组认为Peter is conceited,因为书中第23 页他说了这样的话:“How clever I am!” he says.“Ooh,I am a clever,clever boy!”紧接着文中直接点出:I’m afraid that Peter is very conceited. 另一小组认为Peter is naive,同样是第 23 页,... Peter doesn’t know what a kiss is ...“I want to give you a kiss.” And he gives her one of his buttons.可见,主人公彼得很天真、很单纯。教师询问:“Why is Peter so naive?”引导学生联想、推断,正因为彼得长久待在Neverland,远离成人世界,所以他的世界很纯洁,充满童真。作者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故事,在主题和内容之间有显性关联,也有隐性关联,此处便是隐含了深层意义,需要学生透过表层挖掘其深层含义。教师接着提问:“Who is your favourite character in the book? Why?”有意识地推动学生思维从低阶向高阶进阶。
图3:人物分析
(4)学生尝试对特定语篇进行分析、判断和阐释。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第49 页,然后设置问题链:“When Tinker is dying,who save Tinker? And how do they save Tinker? Why can they save Tinker?”设问从感知注意到分析判断,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学生给出答案:相信童话、心中有童话的儿童一起鼓掌便瞬间挽救了廷克的性命。这一答案充满童话色彩,也是童话的写作风格。接着,学生阅读第58 页,并思考问题:“Why does Peter feel unhappy? What does this type of happiness refer to? Why does Peter lack of it?”这里属于应用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直接指向文本主题。然后,学生回答问题:“What scene impresses you most?Why?”基于已有的认知,整合性地分析、判断文本中的观点、态度和情感,选取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分析并阐释理由。
3.读后活动
在完成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主题的深入探究后,教师结合主题意义,设计了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是基于迁移创新层面的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其深度学习的载体(李慧琼 2020),能够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1)教师先和学生探讨故事中的Neverland 是什么样子的,接着追问:“What is your own Neverland like?Imagine your own Neverland.Where is it?What can you do there?”此问题链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是开放性问题。学生发挥想象力,把心中梦想表达出来。
(2)教师提问:“If you were Wendy and her brothers,would you forget your parents? Would you choose to go back home to grow up or stay in the Neverland like Peter Pan?Why or why not?”学生利用同理心,整合性地运用前面内化的知识结构,阐释对文本主题的深层次认知,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勇于面对现实,敢于战胜困难,学会好好享受且珍惜身边的亲情,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教师播放电影Peter Pan 结尾片段,再次点题,让学生在观看后发挥想象力对本故事进行续写。多年后,当彼得与温迪见面,温迪已经长大成人且有了一个女儿简(Jane)。由于温迪已经忘记了如何飞,彼得只好把简带去岛上,他们在岛上又会有什么奇妙的冒险呢?让学生续写故事,就是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的能力,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转化为素养。
结语
探讨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从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三个层次开展有关联性、层次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设计,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既关注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又落实了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的教育目标。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模式,科学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认知,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并能将所学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 上一篇: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融合探究 2024-09-11
- 下一篇: 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以Unit 5 Surprises at the studio 为例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