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9-8852 | 国内刊号CN:12-1319/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

2024.05.22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表现,思维融于语言表达中。《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就英语学科的工具性而言,教学要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从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等维度出发,进行有序推进。”(教育部 2022)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批判性、线性、逻辑性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状态和水平。这种能力属性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具体体现在分析、推理、判断等过程中,它的发展是衡量课堂成功的重要标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助多种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主动探知意识,促使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成多种思维形式,提升其英语知识感知力。

一、以境引思,培养直觉形象思维

课堂效率的提升,以及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等,都需要一定的氛围作为依托。热烈、浓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净化他们的心灵,激发其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周而复始高效运转的不竭动力因子。在环境氛围的熏陶下,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习惯逐步形成。情境创设是营造氛围最常用的手段。英语教学活动伊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带来松弛感,让他们置身于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英语本身具有人文特性,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因子,创设情境时可切入视角丰富。教师从学科特点着手,借助多元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感知,能使其在强烈的学习期待中进入学习状态(石斌 2022)。

情境本身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将其运用到教学启动中无疑能成为课堂强大的教学诱因。例如,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8 Fashion的内容与时尚有关,涉及简单服饰用语的表达。为了唤醒学生的直觉感知和形象思维,教师创设情境:“Boys and girls,the annual fashion show is about to begin. Let’s follow the camera into the show.”学生积极投入服装发布会现场,观看热情高涨。教师播放的视频资料是以环保为主题的服饰展览,打破了传统服装展的界限,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观看活动结束后,教师随机对学生进行采访:“How did you feel after seeing the fashion show?”学生根据兴趣和喜好表达自己的看法:“I think this fashion show is very special.I like it very much.”“I think this fashion show is very special. I like it very much.”在充分激趣的基础上,教师呈现Reading 部分的阅读内容,辅以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说:“Read the text aloud and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text.”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朗读,无疑是独特的教学切入点,使他们感知和体验更深刻、丰富。在出声朗读中,学生的思维引擎顺利启动,对文本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和把握,学习探知兴趣大增。

创设情境的终极目标是激活学习主题的学习动机,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全身心地投入主题探知。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不是靠单一化的情境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将多种情境进行交融处理,视听冲击辅以活动任务,从而给学生带来多重感受,使其形象思维得以培养。

二、以问促思,培养记忆转换思维

课堂教学预设,必不可少的一定是问题设置。问题驱动课堂已经成为教学共识。设置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分析和思考,还能有效提示重点内容,引发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启发其联想思维、归纳概括思维。问题助学效果显而易见,如何巧妙设计,最大限度发挥问题的功用和价值,将其更好地与英语教学相融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多维探索。初中阶段处于认知的发展阶段,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思维水平依然较低。教师进行问题设计要秉承适度原则,合理规划问题,从难易度、深浅度、关联度、精准度等不同层面着手展开构建。这样预设出来的问题贴合性更强,能够在实践中真正落地。

教学活动伊始,学生虽然具备了基础的学习感知,但是依旧沉浸于原有认知中。打破新、旧知识之间的界限,让学生主动发问,将他们的思维引入飞速运转的状态,依然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例如,在讲授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 时,教师先给出探讨话题,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进入文本主题:“Do people like our school?What classes at school make you feel relaxed and happy?”学生纷纷举手回答:“I like Chinese best. It’s really interesting.”“I like sports best,I can learn a lot of sports knowledge,so that my body more healthy.”课堂学习氛围异常浓郁。在充分的情感准备后,教师继续引导,抛出提前预设好的问题,触发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奠定整体基调:“Read the following dialogue. What is it about and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it?”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很快完成了文本内容构建。整体感知结束后,教师将提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After reading the dialogue,is there anything you don’t understand? It can be a word or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细心的学生在整体感知环节就已经将不懂的地方标注了出来。学生思索片刻后,勇敢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学贵有疑,疑问是学生自身认知与文本内容的矛盾点。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说明他们的学习动力已经形成。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的思维认知点,积极引导他们将问题展示出来。

合理有效的问题会对学生思维形成牵引,更好地引导学习方向。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和实际出发,先设计好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否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点,还是未知数。问题预设的不确定性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教师不妨从确定性因素着手,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提问。在思维的启动转换中,学生的认知维度会得到拓展延伸。

三、以探启思,培养分析比较思维

读懂教材是深度学习的基石。然而,深度课堂的构建需要深入教材,对其展开纵横挖掘。当前,教材分析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呈现浅表化、碎片化特点。教材对教学活动的作用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充分研读教材,对文本内容、主题把握不够精准,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达成,高品质课堂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英语外来语言的特性让学生对其充满排斥心理,不愿意主动学习。消除学生的畏惧感、陌生感可以从教材主题内容着手,以探究性阅读为基点,引导学生细致钻研知识点,并快速梳理出文本内容之间的相关性,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金侠 2022)。

深度探究文本需要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推进。只有明晰教材的内容特点、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更好地进行纵横联结,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知识点本身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例如,在讲授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7 Shopping 时,单元主题契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女生学习探知热情极高。购物主题满足了女生的兴趣点和需求,课堂氛围在她们的带动下很快进入活跃状态。Reading 部分的内容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且展现的场景不同。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思考状态,教师先播放动态化的视频,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基本了解和把握:“Look and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dialogues.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content?”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入聆听感知环节。两则对话内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内容。教师巧妙设计,以对比阅读的方式推进教学:“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se two dialogues is very interesting. Although they have the same meaning,they are expressed in different ways.”新颖、独特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对对话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对话内容本身寻找突破,进行点对点的对应:“In these two conversations,although Amy’s purchases are different,they both involve asking about price,quantity and other information.”虽然学生切入视角不同,有的求同,有的求异,但是无论学习表现形式如何,只要他们沉浸于学习过程中,教学活动就是成功的。

文本深探是高阶思维生成的有效保障。对文本所有内容进行深挖,不现实,也不科学。为了更好地突出学习重难点,教师要合理筛选,提升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只有少而精的内容呈现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眼球,他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析,打通知识之间的脉络体系。

四、以练驱思,培养逻辑聚合思维

学习过程无论环节多么复杂,都是为了内化、运用。学习知识是简单的,但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背、会写,教学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课堂也会变得死板、生硬。学生思维的延伸、能力的生成需要从表面知识的学习出发,经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工、梳理,完成对关键知识点的吸收,从而内化为综合能力。训练无疑是驱动学生思维、引发认知碰撞的主要方法。初中阶段的英语知识处于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衔接处,其丰富性、多元性特点突出。设计课堂训练活动时,教师要有对接意识,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学习兴趣、悟性体验出发,进行多方位思考,给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操作活动。故事陈述、竞赛活动、示范诵读、趣味辩论等都属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激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和逻辑性有积极影响(潘淑婷 2022)。

教师要在综合分析多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设置训练活动。例如,在讲授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 时,教师先利用趣味化的小游戏激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It’s time for lunch.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ood prepared for you. Which one would you choose?”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作出判断:“I like dumplings,so I will choose the first set meal.”“Although I like to eat hamburgers,I think the food contained in set meal B is not healthy enough,so I also choose set meal A.”学生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的。教师以此为突破口:“Will you pay more attention to health or delicacy when choosing food?”学生各抒己见,就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在思维交互的过程中,文本探究很快完成。为了进一步夯实知识基础,教师从单元主题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了Food tasting meeting 活动:“Each group displays a favorite food,and the food connoisseurs evaluate and rat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foo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美食鉴赏小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盎然,快速进入角色。在角色演绎中,学生完成了对语言文字的吸收、运用、内化。

在参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要想顺利解决问题,必然要进行认真思索,使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深刻。教师应为学生布置多重分层任务,对接不同学生的多种需求,使他们的思维活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被完全打开,学习认知被快速激活,传递出的信息极为丰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五、以评激思,培养开放创新思维

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入异常活跃状态,思维的敏捷性得到提升。为了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推向新高度,教师要从评价视角出发,对教学活动展开创新设计和引导。评价具有多重功用,除了最基础的信息反馈功能,还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整学习方向,让他们的思维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在评价的辅助下,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自然发生。常规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成效进行评判。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学习效果呈现。单一的判断标准和形式不够科学、客观,容易产生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对评价形式展开革新,拓展评价层面和效度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切入视角,破除定量评价的弊端,从学习整个过程出发,培养学生的开放创新思维(陈彦2022)。

评价活动融入教学活动全过程,虽然占比不大,但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4 My day 的单元主题为谈论自己的一天,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 go to school、get up、have dinner 等短语,还要对“What time do you...?”等句型有精准了解。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了让教学过程更饱满、丰盈,在学生阅读探析文本时,教师鼓励他们参与学习点评。比如,Reading 部分的内容是以书信的形式呈现的,当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鼓励他们进行点评:“As his deskmate,you can hear the most clearly.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reading just now?”“I think when he reads aloud,his voice is loud and he reads out the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What do you think he needs to improve?”文本学习结束后,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教师布置训练任务:“This is Ella’s daily life,but because of computer failure,only this information is left. Can you use this information to try to restore Ella’s daily life?”展示环节,评价依然贯穿始终,如有的学生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展现艾拉(Ella)一天的生活。评价时,有的学生从生活方式本身的健康程度着手进行点评:“I think it’s too late for Ella to eat until ten o’clock in the evening. This lifestyle is not good for her health.”评价的功效极具影响力。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认知,将评价活动贯穿教学始终,以评激思,以思助学。

传统结果评价只是评价的一个层面。很多教师存在认知局限,将评价视角投向诊断、监督和评定,评价本身的价值毋庸置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舍本逐末,忽视教学主体的评价。一切评价活动都只是手段,其终极目标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因此,教师要关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思维品质属于抽象的概念体,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是无形的存在,但是其对学生全面成长产生的助推力是巨大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塑造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英语学科就是不错的选择。英语学科属性异常鲜明,工具性和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与学生的思维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冲突。要想化解矛盾,缩小思维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灵活设计,关注众多制约因素,循序渐进,逐步引导,让他们感知感性材料,抓住知识的本质和内外关联属性,把握知识规律,拓展思维广度、深度,促使他们自觉构建认知体系,让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