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P理论的高职公共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为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我省已逐渐将分类考试招生作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招生对象除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包括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等。生源的广泛性给高职英语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语言教学中体现专业特点,以达到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和岗位技能的目标是摆在高职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起逐渐被应用于我国科技英语领域。近年来,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很多教师提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ESP理论体系”,用以改善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耗时费力,而又效果不佳的状况。ESP教学理论强调从专业的需求出发,探索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的语言运用上。ESP着重在特定情境和场合下对语篇篇章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语言特点进行讲解和模拟实践,将语言分析和学习者的需求分析结合起来,学生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和目的性,本质上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现实状况。
作为一门基础课,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要服务于职业教育的整体目标,助力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然而实际教学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语言教学的实践性未能充分体现,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教学内容和素材相对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使用《新编实用英语》、《新干线英语》、《新起点英语》等教材,教师一般围绕课本内容开展实践教学,形式多为单词跟读、对话演练、课文诵读等。此类实践教学活动基本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其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且与学生专业相关度不高,实践教学的深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2. 实践教学条件和场地有待改善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由于缺乏“专业”依托,常常处于边缘化的“弱势”地位,实践教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校内实训室建设滞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由于高职英语专业的萎缩,实训室的使用与管理或归属不同部门,设备和软件的更新较慢,直接影响了英语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3. 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优化
在推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具有硕士学历,主修方向为英语语言学或语言文学,企业经历较为缺乏。对于培养“语言+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来说,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优化;英语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需求已是十分迫切。
二、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正确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制度实施以后,高职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英语基础薄弱,在词汇量和听说能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语言技能发展不平衡。2、学生思想较为成熟、学习目标明确,希望学习到实用性技能,有利于就业和职业发展。3、学生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知识更加了解,易于接受新颖、高效、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4、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在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期望教师更能够给予学业或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特点,要想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借鉴ESP教学理论,按照“语言+专业”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为主线,努力构建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模式。具体来说,高职公共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体现“语言+专业”的实操性原则
根据ESP教学理论,只有当语言学习具有“真实”内容,且与学生的专业相关时,学生才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实现“语言”与“专业”的融合,英语教师要本着“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深入挖掘教材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找到语言与专业的结合点,围绕日常交际和工作场景开展课堂活动。
2.在教学手段上,体现网络资源与公共英语课程的整合
ESP理论认为语言只有被当做“工具”或“手段”来使用,并与特定的情境接结合,才能达到“语言习得”的效果,语言学习本质上具有实操性。具体来说,网络资源与公共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以体现在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首先,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并通过后台数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推送学习提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上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展开教学,优化授课内容,通过情景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体验语言学习的获得感和愉悦感,激发语言学习兴趣,强化语言技能训练;课后,教师可通过学习平台发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学生在平台上展示个人作业,有助于形成教师评价、个人自评、学生互评的教学评价制度。
3.在教学团队组建上,体现语言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优势互补
在英语教学领域,对于ESP教学有谁来承担,一直没有定论。英语教师语言基础扎实,但专业知识普遍缺乏;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过硬,但英语水平较难在短时间内提升。高职院校要培养语言加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就必须组建由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共同备课、听课、教学研讨、技能竞赛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英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双师素质”,实现由“教师”向“技师”的转变和成长。
4.在教学评价上,体现“学与做”的多元评价原则
构建高职公共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服务性特征,因此课程评价必须体现学生“训练”的过程,体现学生自主学生能力,体现专业的差异性。针对学生听说技能普遍较差的现状,将听说训练和口语测试作为过程性评价内容非常有必要。同时,可加入专业英语知识评价部分,利用信函、产品说明书、导游词、角色扮演等方法来考查学生专业英语知识。
职业教育的发展给职教人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公共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高职英语教学要找准定位,更新教育理念,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 上一篇: 小学英语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4-09-06
- 下一篇: 从高校学费角度看教育机会公平问题 2021-09-01